让法律服务温暖人心! 依法治国,重在履行。正义普照,科技赋能。

北京

切换城市

 当前位置:法履网 > 法律资讯

刑法之1----刑法的任务、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

2023-07-20

1997年新刑法施行以来,以上情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,尤其是与时俱进、不断出台的11个刑法修正案,使刑法越来越完善,且证据链、刑讯逼供问题也基本得到有效解决。冤假错案不可能完全没有,但逐步正在成为个别现象。纵向来看,成绩和进步都是空前的。

刑法之1----刑法的任务、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

法履君

 

从今天开始,我们一起进入主干部门法律的学习。

 

中华人民共和国(以后文章均简称中国)刑法的任务,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,以保卫国家安全,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,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,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,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、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,维护社会秩序、经济秩序,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。

 

一、罪刑法定原则。

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,依照法律定罪处刑;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,不得定罪处刑。

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尊重人权。

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,习惯法和判例都不能作为刑法的渊源。

禁止重法(不利于行为人的法)溯及既往。

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。

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明确。

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。

禁止不均衡、残虐的刑罚。

定罪时必须遵循规范的判断方法。定罪活动基本是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。大前提是法律规定(构成要件),小前提是案件事实,结论是有罪无罪。

二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。

对任何人犯罪,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,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

律的特权。

三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

 刑罚的轻重,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。

 

四、适用范围。

1、属地管辖。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,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

外,都适用本法。

凡在中国船舶和航空器内犯罪的,也适用本法。

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的,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,

2、属人管辖。

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,适用本法,但是按本

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,可以不予追究。

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,适用本法。

3、保护管辖。

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,而按本法规定的

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,可以适用本法,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。

4、普遍管辖。

对于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,中国在所承担

的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,适用本法。

5、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。

凡在中国领域外犯罪,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,虽然经过外

国审判,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,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,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。

6、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。

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,通过外交途径解决。

7、溯及力:从旧兼从轻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,如果当时的法律

不认为是犯罪的,适用当时的法律;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,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,依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,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,适用本法。

    本法施行以前,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,继续有效。

 

法履君备注:刑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,且能够充分体

现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治国理念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历史文化传统、苏联、西方的三重影响下,国家对刑法进行了漫长和艰苦的摸索。在1979年前,没有成文刑法,凭《惩治反革命条例》、《惩治贪污条例》、《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》等几部行政规章、政策来定罪量刑,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,尤其是反右和文革期间。

1979年,首部成文刑法实施后,因为没有明确无罪推定、罪刑法定等刑法的普世原则,存在“流氓罪”这样的口袋罪、“投机倒把罪”这样的有较大争议的罪和大量的类推定罪,且重口供轻证据、刑讯逼供现象较为严重,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冤假错案。

1997年新刑法施行以来,以上情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,尤其是与时俱进、不断出台的11个刑法修正案,使刑法越来越完善,且证据链、刑讯逼供问题也基本得到有效解决。冤假错案不可能完全没有,但逐步正在成为个别现象。纵向来看,成绩和进步都是空前的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3.7.20

上一篇: 刑法之2----犯罪

下一篇: 国际法之5----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

评论0
头像
1 2

 官方QQ

339118878

 商务合作/投诉建议

180-2872-2890

15510665333

法履网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平台

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
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

返回顶部